不可否認,在資本主義的架構底下
競爭激烈的自由市場裡,商品的售價基本上主宰了消費者的消費意願
就是說,同樣一個商品,大部分消費者會傾向購買售價最便宜的那一個
(請注意,是實際成交的售價而非定價)
這代表了什麼?
這代表的是,製造商品的人除了會在製造成本上錙銖必較之外
銷售商品的人(不管是直接銷售或是代理銷售)
永遠會針對價錢這個行銷的重點大做文章
這個定律在全世界應該都是通用的,當然,在臺灣也是如此
尤其在網路崛起以後,這個現象更是明顯
最近在出版界,有一條不算新的“新聞”
就是政大書城師大與臺大分店將在今年(2010)十月永遠拉下鐵門
而老闆李銘輝在實體書店部分將會著重於南部的高雄地區
(基本上算是退出臺北這個一級戰區了)
並計劃與前博客來總經理張天立一同創立一個新的網路書店
上述的消息很明顯的預告了圖書零售市場下一個時代的來臨:
大者(連鎖書店)恆大,小者(獨立書店)恆小
網路賣書的交易方式將會取代大部分的中型實體書店
這種情況我想將會持續到電子書的風潮成熟或結束的那一刻為止
怎麼說呢?
當消費者在哀嘆痛失美好的文化風景時,可否有人注意到消費者對圖書零售市場幹了什麼好事?
當政大書城以“折扣大、空間舒適、服務好”聞名於讀者之間時
(2010/08/04聯合報記者用語)
我們應該思考,經營者的重點擺在哪一項比較多?
毫無疑問地,政大書城的經營重點向來都以提供讀者較高的折扣為主
如今退出臺北這個一級戰區,我想很大的理由應該在於
壓低售價以吸引讀者上門的行銷方式對於中型書店的效用已經所剩無幾
或者說,對於北部的讀者來說,這些“優點”已經不足以吸引他們登門消費
(尤其在這個不景氣的年代,大家的算盤只會打得更響)
當然支持他們的讀者不是沒有
只是光靠這些消費者,並不足以支撐起一家以高折扣著名的中型書店
換句話說,消費者用滑鼠與網路摧毀了自己所嚮往的一個“美好的文化風景”
這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只是沒有人敢勇於承認罷了
(即使是書店業者也一樣,他們只敢說網路書店把書賣得太便宜,卻不敢承認自己也依賴削價競爭這種人類的貪婪習性在做生意)
如果所謂“美好的文化風景”=折扣大、空間舒適、服務好
那麼,折扣大已經有網路書店做得更狠(請原諒我用這麼露骨的形容詞)
空間舒適與服務好也有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在不斷的進步
中型書店還剩下什麼長處可以跟大家競爭?
尤其是政大書城,除了緊抱著政大書城這塊招牌(請注意,政大書城已經與政大毫無關係了),以及開發南部新市場(基本複製以前的策略)之外,他們還能做什麼?
所以我認為政大書城這一步轉型的策略非常聰明
盡早跨入電子書的網路書店這個領域
目前在臺灣市場,除了電信商提供給行動裝置下載的電子書書城以外
以及由出版社自行販售的自家電子書之外
目前還沒有一個整合全臺電子書販售的完整平台
或許是還在觀望,或許是沒有夠多商品(擁有合法版權者)可賣
關於臺灣為何還沒出現電子書交易平台這個問題可以討論的點太多了
有許多前輩已經發表過許多文章,在此就不贅述
總之電子書是一個尚待開發的市場
(請注意,在此指的是軟體部分,而非政府喊得震天價響的硬體部分)
在此也祝福與期盼這個新的平台能夠對於圖書零售市場有新的激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