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就像我的標題所描述的,Amazon.com 與 Amazon.co.uk (亞馬遜美國與英國網站)
竟然也推出了按“讚”這個功能!!!!!!!
沒想到在Facebook發明這個按鈕之後,連全球購物網站的龍頭也跟進使用這個玩意兒
實在是令人想不到又猜不透啊!Amazon畫面.jpg


這個功能是在幹嘛呢?基本上它和Amazon使用以久的自動篩選功能差不多
也就是說,只要消費者拜訪過Amazon的網站一次
不管你瀏覽的是哪一種商品(書籍、DVD、家庭用品、電子產品等等)
下一次你再拜訪Amazon的時候,網站就會自動把頁面上的位置通通以你喜愛的類型與產品取代
(請注意,網站秀出來的商品不一定是消費者逛的種類中最新的,引起你的興趣才是這個功能最重要的點之一)
這個功能有多可怕?
不,我們不應該說它“可怕”,或許用“強大”來形容它會更貼切。為什麼?
因為它“迎合”了消費者購物的習慣(大多數人嗎?我不敢肯定)
同時也顛覆了一般商家對於販賣商品的認知與“常識”
一般商店總是把當季的最新產品陳列在店中最顯眼的區域(或者是折扣商品)
當然,這符合大多數商店銷售的原則
像是電子產品、服飾店都適合運用這種銷售法則
但是你可曾想過,這會是書店經營的原則嗎?當然不是!
有多少人去書店是為了看最新出版的書?
又有多少人是去書店找一本朋友推薦的經典好書?
正是如此,Amazon創造出這種記憶消費者瀏覽頁面的功能
利用 “個人” 在網路世界中被無限放大的效應
為所有顧客創造獨一無二的消費經驗
這也可算是“長尾效應”的實際應用呢!
試想一下,在現實世界中單一消費者要逛到一家店,裡面有你喜歡的所有品牌與產品,這種機率有多高?
既要集合你愛的品牌,又要剔除你不喜歡的商品類型,很困難吧?
不過在網路世界中這是輕而易舉的一件事,只是看你要不要做而已
Amazon做到了,也難怪它可以穩坐電子商務市場龍頭

囉囉嗦嗦說了這麼多,這跟一開始提到按“讚”這件事有什麼關係嗎?
當然有!
“讚”這個字其實原來網站上的英文寫法是“Like”
也就是說不管是在Facebook或者是Amazon上
只要你點了這個按鈕,就代表你喜歡某個人的動態、他說的話,或者是Amazon上的某個商品
當你把滑鼠箭頭移向Amazon上的Like鈕時,你會更清楚這個鈕與先前所提到的記憶功能有何關聯
因為它的英文是“Telling us what you like can improve your shopping experience”
(中文:告訴我們你喜歡什麼將有助於改進你的購物經驗)
很明顯的,這又是另一項收集你的喜好的功能之一
在網路上買東西光看其他消費者的Review(事後評論)已經不夠了
憑你自己的喜好也不夠了
還要看有多少人喜歡這個產品
才能挑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而這一切都只是為了創造更“個人化”的購物環境
就像Facebook上你按誰的動態“讚”(應該正名為“愛”才對XD)次數越多
就代表你越喜歡他,這個朋友或團體出現在你個人頁面的次數就會越來越頻繁
不是說這種“個人”在網路上被放大的效應不好
喜歡同一種東西的消費者也是一種社群(團購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只是網路這麼大,每個人都忙著在說自己的故事
到底這個社會還能留有多少空間給團體,或者是無法表達自己聲音的人呢?

(說到Facebook的“讚”,就讓我想起近期TVBS有一集節目是專訪吳念真導演
他在節目中提到,他曾在Facebook發表了一篇算是感傷的文章,結果有許多網友紛紛按“讚”,害他哭笑不得
我說大導演啊,人家是“Like”你的這篇文章,不是“讚”你的悲慘啊
該說這是網站亂翻譯的錯呢,還是大導演自己國際觀不夠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mpstead Boy 的頭像
    Hampstead Boy

    切爾西書店

    Hampstead B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